最近打開報紙,只要看到價格,沒什麼東西是不漲的,

油價逼近每桶八十五美元,九五無鉛汽油即將再度升破每公升三十元台幣,

甚至有國際能源公司估計,油價可能在六月底前達到每桶一一○美元;

房價台北市七年來漲八成;健保費也趕上潮流,非漲不可,

真不知道,除了薪水外,還有什麼不漲的?

若以今年三月價格相對於金融海嘯前二○○八年八月為基期的差異來看,

國際主要金屬商品,上漲幅度超過三○%的有黃金與鋅;

漲幅超過二○%的有銀與鎳,而白金、銅與鉛價格也都超越海嘯前價格。

在國際主要經濟作物商品方面,上漲有紐約市場的糖價,漲幅三○%、

棉花一九.三%;吉隆坡市場的橡膠一五.五%,而這些商品價格幾乎都在近一、

兩個月創了新高。所幸,大宗穀物(包括玉米、黃豆、小麥)的價格還沒上漲,

這也是許多國家包括中國、台灣等,消費者物價指數還未大幅上漲的重要原因。

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總是先從油價先漲,然後是金屬原料,

再然後是大宗經濟作物商品,最後才是大宗穀物價格,

當大宗穀物價格開始漲時,所牽動的都直接與消費者每天必須採買的商品有關,

也因此,先前當國際小麥上漲時,在同時又有瓦斯的上漲,

那麼麵包就非漲不可了。而食品價格的上漲,直接促成消費者物價指數可觀的漲幅,

因此,現在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不大,並不表示可以高枕無憂,而只是時候未到而已。

消費者物價漲勢即將啟動

錢太多,當然是物價上漲最根本的原因,在金融海嘯前,

原本全球資金就已過度氾濫,才造成全球性的泡沫經濟,

金融海嘯期間,保本為重,大部分的資金只是暫時凍結起來,

並沒有完全消失。如今,海嘯已過,原先凍結的資金開始解凍,

再加上各國救市注入資金,使得資金氾濫的程度,相較於海嘯前,

只有多不會少,以中國為例,二○○九年一年金融機構貸放出去的金額最高達十兆人民幣,

十二月貨幣供給M相對前一年同月增加十三兆人民幣,成長二八%,

M增加五.四兆人民幣,成長三二%,而相對於中國GDP三十三兆人民幣

的一成實質成長,約三.三兆而已,因此,除非多出來的錢,

大部分都倒到海裡去,否則資金所灌注的市場,價格怎能不漲?

台灣的情形也好不到哪裡去,去年底M年成長超過二○%,M成長達六%,

這樣的成長幅度,也曾在○四年發生過,不過別忘了,

當年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是六.一九%,民間固定資本形成成長二五.六二%,

也就是說,當年快速增加的貨幣供給資金流向實質生產性的民間投資;

但○九年,台灣經濟成長率是負 一.八七%,民間固定資本形成成長負一九.三八%,

也就是說,去年多出來的錢,既沒有拿去多消費,更沒有流向實質生產性投資,

而國際投資仍在雷曼陰影之下,思來想去資金當然就只流向國內房地產等資產性商品的市場上,

再加上低利率寬鬆的貨幣環境,低借款成本的條件下,使得資產性商品價格飛漲。

記得去年底時,IHS Global Insight研究機構,在針對二○一○年

所做十大經濟預估時指出,通貨膨脹將不會上揚,而第一季油價

也只會落在每桶六十五美元,理由是,雖然全球景氣逐漸復甦,

但由於失業情形仍然嚴重,勢必影響需求,因而壓抑物價。

乍看之下,不無道理,但以目前趨勢來看,卻非如此,主要當然是因為,

未來通貨膨脹的根源並不在於需求端,而在貨幣氾濫,

油價、原物料價格炒作下的成本推動通貨膨脹;在貨幣氾濫下,

同時也在炒作非貿易財的資產性商品。因此,不論有無同等需求出現,或財富分配如何不均,

窮人再多,只要錢太多及低利率的貨幣條件不變,那麼價格就非漲不可。

離實質需求越遠漲幅越大

尤其,既然是貨幣氾濫下的炒作,那麼商品性質離實質需求越遠的商品,

漲幅越大,這也就是為什麼,產業上游原物料價格漲幅遠大於下游民生用品,

豪宅漲幅遠大於一般住屋;這也就是為何,實際居住功能的南部房價不漲,

已超額供給的北部房價漲翻天,就是因為,許多北部房屋的買賣,

早已脫離了實際居住功能的動機,投機是主要考量,

這也就是為何許多買豪宅的有錢人,手上都不只一戶豪宅而已。

在什麼都漲之後,當然利率也是非漲不可,尤其在大宗穀物價格也開始上揚,

促成消費者物價上漲後,照過去的經驗,這時間也不會太久,

快則幾個月,慢則一年內,就可發現大宗穀物期貨價格的上揚。

不過,麻煩的是貨幣環境緊縮後,雖然可抑制通貨膨脹及資產性價格炒作的氣焰,

但更大的傷害還是會發生,因為低利又買到高房價的一般民眾,

在利率提高後,不是繳不出房貸,就是造成生活費用的排擠,

這些都將造成銀行及未來經濟的衝擊,因此,銀行現在看到

自己的逾期放款比率低,也不必高興得太早,挑戰還沒開始呢。

當然,這一波泡沫經濟,也未必這麼快就一定結束,其中,

最大的變數在於人民幣的動向,人民幣若升值幅度夠大,

雖有助於舒緩原物料進口至中國的價格上漲壓力,但卻可能推升中國

及周邊國家的泡沫經濟,屆時,利率調升大概也消除不了泡沫的持續擴大,

同時,台灣還得面對可能排山倒海而來的陸資,那又是另一議題,

是機會或挑戰?端看如何準備及因應。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rol02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