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TEEN(青少年)倒過來寫,就成了NEET(尼特族)。

尼特族(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

指的是不在學、不就業、不進修的「三不」年輕人,也就是俗稱的

「米蟲」或「啃老族(在家吃老爸老媽老本的人)」,在世界各地,

尼特族已經成為愈來愈被關注的社會現象之一。

每一個尼特族的背後都至少代表一個家庭,一個年輕人不就學、

不工作,除了是社會人力資源的浪費,往往也是父母的心理和財務負擔。

但地球上的尼特族愈來愈多是不爭的事實,少子化和人口高齡化直接造成了

就業壓力更減少就業機會,於是工作愈來愈難找,加上社會缺乏有計畫的輔導,

尼特族於是也就愈來愈多。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台灣長期失業人口(意指失業超過一年以上),

有11.4萬人,這裡面具有高中職學歷的有4.4萬人,而大專大學學歷的則有5萬人,

這數字背後呈現的是一個更驚人的事實:台灣不只尼特族在增加,

高學歷的尼特族更已成了這個族群的主要結構。

試著想想,台灣有幾家公司的規模超過5萬人?又有幾家公司所有的

員工清一色都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如果光從教育程度來看,

這5萬尼特大軍簡直可以組成一家頗具規模的企業了,

而且這家企業員工的教育水準更是高於一般水平,這是多麼可觀的一股社會力啊。

如果能有效整合運用這5萬名尼特族的人力,除了可以轉換出更多的社會能量,

也至少可以幫助到5萬個家庭,從任何角度來看,這都是相當值得的投資,

卻從沒聽過政府或產業正視過這個問題,想來是因為尼特族的問題看來沒有急迫性,

也不容易被社會所感覺,卻一點一滴腐蝕著我們社會的未來。

如果教育是基本人權,政府是不是有責任讓每個成年人能安身立命?

我們既然投注了大量的資源在國民教育,是不是也該用更多的

資源來協助尼特族去找到自己的好人生?

所以,何不考慮結合各項產官學資源,跨部會跨產業的為尼特族在

台灣各地打造「尼特中途之家」?讓5萬名尼特族能在這些中途之家裡

和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交流溝通學習,有更多機會去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路。

這除了是功德無量的公益事業,也是對台灣未來最好的投資了。

(作者e-mail:udn@hotmail.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rol02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