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洪 蘭 出處:天下雜誌 441期 2010/02 一個比名不名校更大的危機存在台灣,如果對自己沒期望、 對未來沒希望,台灣孩子畢業後,到底留下了什麼?
|
|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一月八日演講說,「今天在教育上超越我們的國家, 就是明天在競爭上打敗我們的國家(The nation that out-educates us today is going to out-compete us tomorrow)」, 他看到教育對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我們也看到了, 但我們的教育制度卻像病入膏肓的病人,不知從哪救起。 有讀者投書質疑國高中為何要教這麼多、考這麼多,他問: 這種教法除扼殺學生學習興趣,畢業後留下了什麼? 台大也有教授問:大學生為什麼不會思考?中學六年填鴨太久, 學生進入大學已經麻痺,即便思考也是基本的趨利避害動物模式, 而沒有「計利當計天下利,求名當求萬世名」那種為天下蒼生的豪氣, 或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那種書生救國的抱負。 這種對自己沒有期望、對未來沒有希望,實比名校不名校有著更大的危機。 最近有個學校學生作弊上了報,我朋友問他的孩子, 「你會不會作弊?」他大聲說,「當然不會,因為我不在乎分數。」 這話一針見血,學生會作弊是因能力達不到父母、老師要求, 又不敢誠實面對,便只有作弊來逃避懲罰。作弊當然不對, 但是我們是否也該檢討一下為什麼這麼重視分數?少一分為什麼要打一下? 學習本有快慢,用同一把尺去評量所有的學生是否公平? 除了分數,社會對成功的定義也有偏差,一切用錢來衡量, 沒給學生更高的人生理想。金錢不等於成功,金錢更不等於快樂, 人只有做自己要做的事才會快樂,我們應告訴孩子: 假如你每晚都睡得安穩,早上起床又對一天充滿期待, 那這工作就適合你。年輕時別太重視金錢,要敢放手一搏, 年輕不堅持理想,年紀一大,家累一重,就易對現實妥協,妥協會造成終身遺憾。
我們有時太用世俗的觀念來強求自己。有一次報登某人有志竟成, 考了二十七次終於考上高考,我替他算一下:大學畢業二十二歲, 當兵兩年二十四歲,考二十七次高考,豈不是五十一歲了? 大好的青春都花去準備考試,沒做幾年,卻要退休了, 豈不可惜?尤其是如果一直考不中,會不會是因為跟自己的性向不合? 在德國,某科考試考了三次未過關,老師就會勸他去試別科, 因為這表示他可能不適合這個領域。一個工作不管多有保障,不適合自己也是枉然。 年輕人要有志氣,不要只求溫飽,蘇格拉底說, 「有用之人為生活而飲食,無用之人為飲食而生活」。 其實在台灣只要肯做,都能出頭。有位更生人,出獄後從洗盤子開始, 也洗出了兩家餐館。反而一再強調生活的保障會讓 孩子失去追尋理想的勇氣,而蹉跎一生。 現在的知識經濟重視的是創意、創新和創業, 但在講求變中有變的競爭力時,誠信仍是一切的核心, 只有童叟無欺,生意才做得長久。今天要與國際競爭, 最重要的仍是那個不要考試的誠信。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
- Mar 09 Tue 2010 23:21
年輕人 不要只求溫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