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過去的一個暖天,我與朋友散步到淡水的馬偕街,
參觀了馬偕當年行醫的「滬尾馬偕醫館」。其實以前也經過幾次,
但是近來此區又修整得更完整也更豐富,多了一些我沒見過的參觀點,
譬如這紀念館�奡N新開了一家咖啡館。
醫館附近也多了一個小廣場,設了耶穌牧羊的塑像,晚上有珍珠燈散發光芒。
也是在這次散步,我才發現有個「馬偕舊居」。這醫館旁邊,
便是有著優美紅磚尖塔的淡水教會,經教會大門口再沿上坡路走個幾步,
就會看到這個舊居。迎面是個小庭院,院前一個小小的及腰雙推木門,門上有歷史標示說明。
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在一八七二年三月九日於淡水登陸,
同年四月十日跟當地居民以月銀十五元,租得一廢屋。
這廢屋本來是一個馬廄。標示說明:此屋「破敗簡陋,遇霪雨更是泥濘不堪,不適人居」。
然而馬偕在日記中寫道:「我只有兩只木箱,沒有床,也沒有桌椅。
雖是如此,但我已有自己可自由使用的房子,遠勝過富人的大廈,多麼令人高興啊。」
看了這段話,我眼睛潤了起來。
我們多數人總是想要住「好房子」,買「好房子」,然而我們恐怕都沒有馬偕快樂呢。
他心量這樣開闊,確實勝過富人的大廈。
馬偕當然有很強的異鄉適應力,然而這種適應力不只來自意志力,
也來自一顆開放柔軟的心。與其說他忍受或「克服」環境,
還不如說他怡然自得的接受環境,進而這環境也變得美好了。
馬偕自己動手整理布置這小屋。此處就是他早期傳福音、醫療的基地。
他在醫館工作完畢,走幾步路便回到小屋,堪稱便利。
一直到一八七六年,馬偕才搬到別處新建的宿舍。這樣住了約五年。
來到淡水初期,馬偕曾受到不了解他的當地居民的排斥。
然而這就像是他對這間小屋的態度一樣,安之若素,進而慢慢改變吧。
這間小屋,現在甚至成了啟迪人心的珍貴史蹟。
小門的標示上,還有兩張馬偕的全家福,一張是全家清朝中式裝扮,
另一張是全家西裝。從照片看便可知是本地人太太,一子二女。
馬偕乃是娶五股坑女子為妻,等於完全融入台灣的生活。
我想起那個流傳已久的小故事:一個人受贈了一朵玫瑰,
他將之放在桌上,忽然就開始動手整理凌亂的桌子,
桌子乾淨了之後,屋子其他地方他也覺得凌亂,就動手整理,
好讓整個環境與那朵玫瑰匹配,漸漸的整個房間都煥然一新了。
這朵玫瑰是一種溫暖的能量,能夠改變人的心境,進而改變一間房屋。
馬偕的心中,永遠開放著一朵玫瑰。
分享:似乎年紀越大越能欣賞馬偕這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