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歷貶值,工作難尋,貧富差距又日益加大的年代,當經濟學家說,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已不完全適用於下一代,未來的年輕人會過得愈來愈辛苦;
一位銀行家也感嘆,以現在金融業的起薪,當初所做的教育投資,「連本都拿不回來」!
現代父母該怎麼「搶救子女的未來」?作為父母,你可曾想過,如果要送給子女
一個未來可以安身立命的人生禮物,你會想要送什麼?
艾先生(化名)夫婦都是軍公教人員,未來享有月退俸保障,晚年生活無須憂慮,
夫妻倆一心一意就是要盡量栽培小孩,希望他可以自立。艾先生的兒子專科畢業後,
從事過航空餐飲的工作,薪水差強人意,偶然的機會裡,他發現自己對飛行員這行業有興趣,
於是跑去參加航空公司的甄選考試,也過關錄取,但是就在培訓期間,
突然一場金融風暴橫空來襲,公司竟宣布終止培訓計畫,所有人解散回家!
當時所有的企業都面臨人事緊縮,艾先生眼見兒子在家枯坐也不是辦法,愛子心切下,
他乾脆自掏腰包,拿出一、兩百萬元「投資」兒子的夢想,讓孩子到美國學習開飛機。
待景氣回春,兒子因為有了執照「加持」,順利找到飛行員的工作,終於一償飛行的心願。
時代真的不一樣了,早年的父母大多擔心物質缺乏、餵不飽孩子;現代父母持續牽掛的則是,
孩子拉拔大了,他們可能餵不飽自己。艾先生的憂慮,不是特例。
從《財訊》所做的民調,我們清楚看到了現代父母的集體焦慮:
對於子女的未來,《財訊》民調顯示,有近五成的父母最擔心的是小孩將來找不到好工作;
另外,有高達三三%的父母,擔心孩子長大後成為啃老族,想要繼續依賴父母。
換句話說,超過八成的父母對自己子女的「生存能力」,感到憂心。
或許也因為這層憂慮,民調中也顯示,有近二三%的父母認為學歷不重要,
孩子有一技之長就好。除了外在環境不利,不少父母憂心子女是否養成良好的嗜好與習慣。
從《財訊》民調顯示,儘管父母最希望培養小孩的嗜好依序是閱讀、運動、音樂,
但是民調也顯示,分別各有三成上下的父母發現,自家小孩現有的嗜好是看電視或玩電玩。
所謂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現代的孩子擁有比父母一代更優渥的物質條件,
相對的,也面臨更嚴峻的生存挑戰。近大半年來盤踞暢銷書排行榜的《崩世代》一書,
即預告二十年後的台灣,即將面臨「從奇蹟到崩壞」的狀況──包括富者愈富、
窮者愈窮,資本集中、創業無望,文憑貶值、工作貧窮,生育罷工、人口老化……等崩壞現象。
其實,不要說二十年後的台灣,當前諸多數據,即已揭示等在年輕世代前面的,是正在崩壞中的未來:
去年,二十到二十四歲年輕人的失業率來到一二.七一%,是二○○○年六.八九%的一.八倍;
同樣在去年底,台灣具有研究所學歷的博碩士人口正式突破百萬大關(一○一萬人),
人數是十年前的三.七倍;諷刺的是,去年大學以上學歷者的失業率是五.一八%,
還高過專科學歷者三.四%的失業率;至於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的起薪,
從一九九九年的二萬八五五一元,一○年「倒退嚕」僅剩二萬六四五五元。
就連創業機會在過去幾年也幾乎腰斬一半,創業比率從九二年的一三%,
掉到一○年的六%……。於此同時,購屋痛苦指數節節升高,得不吃不喝二、三十年才能買到。
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便曾經感嘆,現今要當銀行的儲備主管,一定要大學或國內外研究所畢業,
但這些年輕人念了那麼多年的書,卻給這麼便宜的薪水,「連『本』都拿不回來」。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也對現代年輕人提出警語,他指出,以前大學生謀生較沒問題,
現在畢業生多了,但工作機會沒有增加那麼快,現在念大學的第一要務是學習謀生技能。
本身擁有五個孩子的台經院副院長龔明鑫坦言,自己這一代還能夠「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但下一代的孩子卻不見得適用這樣的法則,未來的年輕人會過得愈來愈辛苦。
面對這個「生存」愈來愈不易的時代,愈來愈多現代父母想方設法進行「搶救子女大作戰」。
《財訊》民調即顯示,有高達六三%的父母,會想要提供成年子女財務上的協助──包括給生活基金、
給創業基金、甚至是給一戶房子。
今年六十來歲的周先生,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出身新北市新莊的他,早年跟人合夥買地蓋房子,
後來受雇於人當工地主任,當年他到台北天母蓋房子,看上那裡的環境,於是開始在天母置產。
隨著子女陸續畢業工作,他把子女給的奉養費,分別存起來,等到子女成家要買房子時,
他再分別貼些錢「借」給孩子,早年銀行利息高,他總是說:「跟銀行借錢,不如跟爸爸借錢!」
就這樣,周先生陸續幫助四個小孩在天母攢了六戶房子!不僅如此,儘管其中一戶房子現在每月收租
四、五萬元,生活費不缺,周先生還是跟著老伴每天早晚勤奮地在巷弄間撿拾資源回收品,
每個月多攢個一萬元,感覺又多幫了孩子一些。(本文節錄自399期財訊雙週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