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逐步擺脫歐美經濟數據不佳影響,走出自己的道路!
綜觀2月以來 「全球前十大抗跌市場」,不難發現都是新興國家的天下;
其中又以上海A股為首,加上港、台兩地加權指數的大中華區,
共居四席最為亮眼(請見下表)。
紮實基本面:大中華區走勢逐步與歐美脫鉤,
主要受惠於持續好轉的經濟訊號
今年以來大中華區與歐美市場連動度甚低,
因此僅管歐美股市持續破底, 大中華市場仍然下跌有撐,
明顯與其他國家表現脫鉤;而支撐連動度處於低檔的原因,
來自於中國持續好轉的經濟訊號:
● 從產業面來看:中國2月採購經理人指數 已連續三個月回升,
2月新訂單、 產出、供應商交貨指數均站上代表「景氣擴張」 之50讀值。
● 從內需相關的房地產業來看:
中國1月~2月房市交易量也顯著放大,
部分城市如深圳 新屋庫存量已自2008年顯著下修
(=房屋待售/房屋已出售, 由2008年初的40個月降至10-12個月)
● 從投資消費來看:
新增貸款金額更是連續三個月大幅增長,
歷史經驗顯示貸款增長領先經濟活動加溫約5個月,
顯示中國政府景氣提振方案 已逐步收到實效。
市場偏多時機:中國第十一屆政協會議招開,
歷史經驗顯示上漲機率大
有了正向經濟數據,於3/3與3/5揭幕的中國政協會議與中國人大會議,
可望通過 攸關未來內需發展的社會保障和健保法案,
是中國邁向內需型經濟的關鍵發展, 更提供了市場偏多的氣氛與進場時機。
據統計,過去14年兩會期間上證指數 共上漲10次,
機率逾7成;閉幕之後股市反彈幅度更大,
會後一個月上證指數 在14年中上漲12次,
預期中國今年將呈現「強漲抗跌」格局。
投資心態─宜長不宜短;投資標的─選擇香港中資股,
掌握落後補漲空間
縱使中國有著紮實基本面與短期市場偏多氣氛,
建議今年準備深入中國投資機會的投資人,
進場時仍應抱持「宜長不宜短」的中長線心態,
投資標的可從今年以來跌幅較深的 香港中資股著手,
選擇佈局H股、紅籌股比重高的中國相關基金,分批小額進場,
將是掌握落後補漲機會、避免上海A股短期漲多拉回的不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