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自信的人,並不是自傲或自負,而是肯定自己,進而能以
謙虛的態度肯定別人的特質、激勵別人的表現。
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每當有意收購某家企業時,
都會向企業主表明,即使取得了該公司最高持股比例,但「自己絕不干涉公司運作」,
會將經營權交給比他聰明優秀的專業經理人。這種敢於「放手」(hands-off)的哲學,
正是源自於他充滿「自信」--他在卡內基訓練中學到的珍貴一課。
做自己,不要模仿別人
培養自信的關鍵在於「做自己」。戴爾•卡內基(Dale Carnegie)在
《享受工作.享受生活》一書中提到,他自認為很適合談「如何做自己」這個課題。
1911年,24歲的卡內基一心想成功,他認為功成名就的捷徑之一,就是成為演員。
因此,他帶著200美元積蓄,離開家鄉密蘇里州(Missouri)的玉米田,
去到繁華的紐約市,參加美國戲劇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Dramatic Arts)
的演員訓練課程。他天真地以為,只要努力研究當時幾位成名演員,
模仿他們所有優點,就能成功。可惜事與願違,最後只好放棄「當演員以快速成功」的幻夢。
不過,卡內基並未記取這次失敗的教訓。幾年後,當他著手寫一本關於演講的書時,
竟又重蹈覆轍--他想將其他書籍的點子匯集成書,將別人的想法變成自己的文章,
最終當然又沒成功,還白白浪費了一年的時間。美國著名作家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在短文〈自立〉(Self-reliance)中詮釋如何「做自己」:
在每個人受教育的過程中,總有一天會體認到:妒忌是無知;模仿無異於自殺;
自己不論好壞,都必須接受那就是自己。
卡內基體認到「只有做戴爾•卡內基,並以此人的錯誤與限制盡最大努力,
因為你不可能成為任何其他人。」
LIONS原則:說明自己的成就
自信的基礎,是以正面的態度肯定並接受自己的努力、成就與專長,
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有機會向別人說明自己引以為傲的成就,例如工作績效、研究報告或作品。
不過,很多人卻在敘述自認為十拿九穩的事情時,卻得到別人
「聽不懂你在說什麼」的冷漠反應,而喪失自信。這種在熟悉領域中
「陰溝裡翻船」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在言詞中頻繁出現專有名詞、外文,或所謂的「行話」。
例如,「搜尋引擎優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這個名詞,
熟悉網路相關產業的人,無須解釋就能理解,但是如果面對不太懂網路的聽眾,
最好就能多一點解釋。又好比說,你可能是很順口地說出:「我去上PMP課程。」
但因為一般人對PMP並不了解,所以最好再做多一點說明:
「PMP是Project Management Professional的縮寫,中文翻譯為『專案管理師』」。
卡內基訓練R建議,在向「外行人」說明自己的成就與專長時,可採用「LIONS原則」:
1. L(language):語言──避免專有名詞,盡量以「白話文」向別人解釋自己的專長領域。
能夠充分理解「白話文」的基準為,約國中三年級(15歲)的聽眾。
2. I(illustration):插圖──以類比(analog)而非數位(digital)方式,
展示或示範與成就相關的物件、圖表或言行舉止,有助於對方深入了解。
3. O(organized):組織──有條理、有邏輯地組織想法,達到簡單明瞭的效果。
4. N(narrow):濃縮──將題材濃縮成為最重要的要點。
5. S(summarize):總結──以簡短的方式做總結。
擴展舒適圈:積極勇敢、神態自若
有自信的人,神態自若、積極勇敢。最主要的原因,
通常是他們擁有寬廣的舒適圈,凡事具有彈性。
美國第32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
的夫人伊蓮諾•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年輕時對自己的容貌極沒自信,
每次家中有訪客,就躲在房間裡羞於見人。18歲時,她參加一場舞會,
原以為自己當定了「壁花」,沒想到竟有一位年輕人向她邀舞。
就在當下,她低落的心情頓時快樂起來,那天晚上,她在日記中寫下
「除非得到你的同意,否則沒有人能讓你自卑」這句話,
讓自信可以散發原有的光芒。因此,不跟自己過不去、不輕視自己,是擴展舒適圈的方法之一。
突破舒適圈的另一個方法,是「裝成」自己很快樂、很勇敢、很有自信。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說:
「如果我們感到不快樂,最好的方式就是:高興地坐起來,
表現得好像自己本來就很快樂的樣子。同樣地,如果想讓自己覺得有勇氣,
就表現得自己好像很勇敢的樣子,以我們所有的意志,朝向那個目標全力邁進,
如此一來,『勇敢』往往就取代『恐懼』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