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跌不敢接,大漲不敢追,不知不覺到年底,台股已經漲七成,」
股市交易大廳中,三十八歲的黃先生看著大盤指數跳空開高,臉上卻是說不出的懊惱。
黃先生去年總統大選時融資進場,金融海嘯讓他賠掉了將近百萬元積蓄,
當時甚至立誓「絕不再碰台股」。卻沒想到,農曆年過後,
台股從年初資金回流的「無基之彈」,到年中大陸急單、兩岸簽訂MOU題材,
年末出口數字成長優於預期,竟一路上漲超過七四.五%,躍居全球股市漲幅前十名。
黃先生的苦悶,反映了不少散戶的心情。代表散戶參與程度的股市融資餘額增幅,
直到九月份之後,才首度高於大盤漲幅。但等到散戶進場,股市短線已經過熱了。
台股還能買嗎?展望明年台股市場,又應如何佈局?
策略一:等待農曆年回檔
要判斷明年台股投資趨勢,得先認清今年以來台股大漲的原因。
元大多福基金經理人陳怡碩觀察:台股去年底觸底後,
上市企業大股東、海外回流資金先「打底」,之後低利率的寬鬆資金和外資熱錢接棒。
「今年以來漲幅,最主要還是來自資金行情。」
根據央行統計,今年三月以來,代表國內短期流動資金的M1b
(指通貨淨額、支票及活期儲蓄存款總額)年增率增幅皆達二位數,
八月來連續三個月超過二○%的「過熱警戒區」,十月份更創下二十年來新高。
另一方面,外資轉賣為買,今年以來淨買超台股兩千兩百億新台幣。
資金匯集下,台股自然「易漲難跌」。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種種跡象顯示,台股將面臨修正。
富邦投顧總經理蕭乾祥表示,從隨機指標(KD)和相對強弱指標(RSI)判斷,
台股自十月以來都已進入「超買區」,短期,大盤指數七八○○到八○○○點是壓力區。
而從台股交易資金面觀察,陳怡碩也指出,年初投入台股的大股東和海外回流資金,
經過一年下來的大漲,多已換手獲利了結。
而今年下半年進場的外資買盤,卻不是過去歐美長線持有型的共同基金、
退休基金,反而多屬於短線投機的香港避險基金。加上融資餘額大幅上升,
小型股領漲、大型權值股修正,「最近(大盤)看起來怪怪的,」陳怡碩說。
蕭乾祥按照歷史經驗判斷,台股明年基本面和兩岸題材都看好,
然而每一波多頭行情,都會經歷一至兩次長達兩個月,
修正幅度超過漲幅三分之一的中期回檔。他認為台股在明年農曆年前後,
可能出現波段高點,隨後中期回檔,二、三季觸底後,第四季會再度突破新高。
蕭乾祥建議,目前空手的投資人暫時不要追高,可於明年農曆年後,再分批進場佈局。
而目前手中持有股票的投資人,則要密切留意短線過熱指標。
匯豐中華投信副總黃世洽指出,如果融資餘額逼近三千億,
或個股股價淨值比創下新高時,可先出脫一半持股,獲利了結。
策略二:尋找新趨勢類股
展望二○一○年台股行情,各中、外投資機構,大都對回檔修正後的台股走勢,
充滿樂觀預期。綜合各中外資分析師預估,由於資金動能充沛,加上經濟數據好轉,
台股歷經中期回檔後,到明年第四季前,大盤指數上看九千點至一萬一千點。
然而,分析師也提醒,明年開始,要在台股中賺錢,必須格外審慎選股。
寶來投信股票投資長胡曼玲建議投資人,鎖定金融風暴後中長期的「新」趨勢,
先選類股,再按照個股的獲利能力進行篩選,利用中期長線佈局。
最被看好的,一是與中國內需「新市場」相關的股票,
譬如:佈局中國的汽車與零組件,零售通路等類股。
而ECFA簽訂後可望先期受惠的塑化類股,也是觀察重點。
二是,新科技與應用,如:雲端運算技術,資策會估計未來四年,
全球市場規模可望成長三倍,網路儲存伺服器(RAID)相關廠商可望受惠;
又如LED電視、電子書、Windows7、智慧型手機等新科技,
也將為相關代工產業、IC設計產業創造新動能。
策略三:留意熱錢殺出訊號
投資台股的第三大重點,就是要留意國際熱錢的動向。
今年下半年以來,台股和各新興市場的漲幅,很大一部份原因,
來自低利美元造就的國際熱錢。然而佔台股總市值達三一.八%的外資,
組成卻與過去有明顯不同,隱然成為明年台股走勢的最大不確定因素。
過去台股市場中熟悉的長期投資型的外資基金,經過次貸風暴的洗禮,
如今已搖身一變,被短線投機資金所取代。
一位資深外資券商操盤手透露,今年以來,透過外資券商下單的「大戶」,
超過五成來自「以前很少聽過的法人」,這些新金主,通常是來自香港、
新加坡及開曼群島,成立不到兩年的投資公司,或以個人名義下單。
他們投資台股,不只限於大型權值股,更透過股票指數期貨同時操作多空套利,
「甚至有的客戶,感覺比國內自營商還熟悉台股,操作更大膽積極。」
本土投信資深分析師指出,這些伴隨低利美元而來的全球熱錢,
大部份來自金融風暴後捲土重來的大型避險基金,也有部份來自海外台資
(也就是所謂假外資),它們的操作手法多半較偏向短線技術面,
或傳統台股大戶的「養套殺」邏輯,與傳統外資有明顯不同。
他建議一般投資人選股時,盡量避開外資比例偏高,卻非權值股的小型股。
同時留意美國聯準會利率決策的動向變化。以迴避外資投機熱錢帶來的風險。
回歸基本面,避開外資炒家興風作浪的小型股,才能在台股市場安穩行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