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為謹慎起見,此類個案須經3位醫師鑑定。
勞委會近日將預告相關辦法修正,待完成法制作業,最快11月上旬就可生效實施。
勞委會全面擴大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後,不但對職業病是一大進展,
未來對勞雇關係及勞動條件,更可能形成相當壓力。
目前經精神科專科醫師診斷確定,依國際疾病分類表所列的精神疾病共有10種,
精神疾病除了上述情感性疾病及精神官能症外,還包括精神分裂症、
妄想症、失智症、自閉症、過動症、分離焦慮症、語言溝通障礙等,
甚至連酒癮、毒癮等「精神作用物質相關的疾病」,都是精神疾病的一種。
勞委會已經決定修改「勞工保險被保險人因執行職務而致傷病審查準則」,
增訂第21條之1「被保險人罹患精神疾病,而該項疾病與作業有相當
因果關係者,視為職業病」。未來法令修正通過後,勞工若認為罹病
與工作壓力有關,就可向勞保局提出傷病認定,勞保局經三位醫師鑑定通過,
就認定為職災。相較一般個案只要一位醫師認定即可,這類個案標準較嚴。
對於勞團要求將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種類表」,但勞委會採修正傷病準則,
勞委會表示,目前各國及國際勞工組織都未將工作壓力造成的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
僅以個案認定或法院判決方式決定是否給付。此外,精神疾病是否為職業病,
尚未經科學及流行病學明確採認,因此採「傷病準則」認定,由醫師做個案認定較為周延。
勞團這兩年密集強烈訴求將精神疾病納入職業病,原本勞委會只承諾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重度憂鬱症」納入評估,但勞團不滿意,
今年6月再到勞委會陳情,勞委會原本傾向將屬於「情感性疾病」
(如躁鬱症、憂鬱症)及「精神官能症」(如畏懼症、恐慌症、泛焦慮症、
強迫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納入,但經勞團日前親自再與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溝通,
王如玄決定採最寬鬆認定原則,將所有精神疾病全數納入,再由專業醫師做最後把關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