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也能創造大商機
正當朝野都為台灣大學教授薪資叫屈,合力要為這些兩袖清風
的學者加薪時,有一群教授正靠著傲視學術、產業界的研究成果以及豐富經驗
讓大企業捧著現金、股票前來求教,教授們指導的學生更成了職場上
待價而沽的搶手人才。他們正打造的實驗室傳奇,與他們因此獲得的千萬身價,
也代表著台灣由製造業轉型為知識經濟的努力,已逐漸顯出成效。
在這個全民一起打肥貓的時代,就連政府官員的福利也往往需跟全民「共體時艱」,
然而,就在聖誕前夕,立法院罕見上演立委、官員有志一同大喊加薪的景象,
他們不是想冒著犯眾怒的風險自肥,而是要幫大學教授加薪。
事實上,台灣助理教授起薪不到五萬元,最高年資的正教授月薪也只有十萬元,
薪資水準在亞洲四小龍列入後段班,論年資的齊頭式平等,
更讓最高等級教授薪資只有香港同級教授的四分之一。不過,在如此艱困的教育薪資制度下,
依然有教授靠著自身的研發成果,賺得年收入千萬元以上身價。
致富途徑1:
靠技術授權賺得千萬身價
二○○五年八月,台灣科技大學行文台北市政府,指稱當時正在興建
的SOGO BR4忠孝復興站共構大樓侵犯了台科大教授陳生金所發明的專利,
要求督導單位台北市捷運局要依法付權利金,創下大學向市政府追討專利授權金的首例,
施工單位也馬上表示將會依法付費。當教授還能這麼神氣?事實上,
陳生金教授這個「鋼骨樑柱接頭」專利在九二一大地震後幾乎成了大型建築的必備專利,
更獲得台北一○一大樓採用,每年為學校與陳生金帶進的授權金上千萬元。
不只他,在電子、資訊、生醫甚至傳產等領域,近年來靠著自己培養的
「A咖」實驗室團隊,以研發成果賺進千萬元的教授,已不再是鳳毛麟角。
將技術授權給業界取得權利金,是千萬教授養成的最主要途徑,
這點從大學技術授權金額年年創新高,可見一斑。根據教育部高教司統計,
大學透過產學合作取得的授權金,過去四、五年來每年成長兩成以上,
若加上其中衍生的計畫經費、育成收入等,近一年來全國大學合作案入帳金額
已高達四十億元。以交通大學為例,從○一年到○八年中為止,
技轉授權案件達二七六件,共培育出七十九家廠商,授權金收益就達二.九四億元,
依合約規定,教授約可分得授權金的二成到八成不等,造就不少教授富豪。
到底是哪些教授能靠著自身學問默默賺大錢?根據國科會統計資料,
截至○九年十二月為止,在所有領取國科會補助的研究計畫中,
授權件數最高紀錄正是由陳生金以一七七件奪冠;國內知名模具專家、
中原大學機械系教授陳夏宗以四十四件居次;以開發多媒體晶片聞名
的台大電機系教授陳良基擁有三十八件授權紀錄,名列第三。
不過,這只是件數,以陳良基為例,他與實驗團隊累計技轉金額已將近八千萬元,
而也有些教授光靠一件授權案,就「吸金」高達一、兩千萬元,
例如遠東科大教授王振興將技術授權給光碟廠商的單一授權案,金額就高達兩千萬元。
另一方面,一些「教授創業家」透過設立公司將研發成果產業化,也賺得億萬身家。
致富途徑2:
教授創業,學生也受惠
○一年教育部放寬國立大學教授以借調、兼職方式創業後,
清大材料系教授簡朝和創立製造陶瓷元件的璟德電子,
如今已成了受股市追捧的高成長股,不只替清大賺得授權金,
更為他個人以及進公司服務的學生們帶來上千萬財富,同校的化學系沙晉康、
化工系張榮語也都走上創業之路。其實,早在九六年,
台大資工系教授黃肇雄創立訊連科技就相當成功,只不過,當年技轉、
借調制度不完備,害他只得辭職專心打理公司事務,
學校也少了個可傳授學生創業、產業化知識的老師。
除了技轉高科技業,也有教授搖身一變成為整合傳統中小企業的管理專家,
遠東科技大學副校長鍾明吉就是一例。由於傳統中小型企業研發能力不足,
往往買了技術卻沒能力開發製程,遠東科大從業界挖角擁有
生產經驗的博士級研發人員到校任教,在校內成立量產中心,
結合不同科系的教授設計、製造設備,成為台灣唯一一間能提供整廠輸出技術的學校。
鍾明吉就扮演著統整資源、參與研發與管理的角色。多年下來,
這個位於台南新市名不見經傳的小學校,竟然在國科會大學技轉金額
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僅次於台科大、台大!預計未來兩、三年內,
遠東科大過往的專利布局將開始大量回收,每年將有兩億元以上的專利授權金進帳,
參與很深的鍾明吉,自然是技轉收入的最大受益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