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F.Drucker)說:「每個組織都需要擁有一項核心競爭力,那就是創新。」
 
綜觀許多卓越的組織,莫不積極擺脫傳統的觀念與做法,致力產品創新、經營模式創新等,以創造顧客及本身的價值來達到飛躍性的成長。

 

《企業達爾文》一書中卻指出,產品在不同的生命周期,有不同的顧客,不同顧客所注重的產品特色不盡相同,

如果企業沒有意識到箇中的差異,不僅無法讓顧客感動,更奢言創造顧客心靈悸動的感質(Qualia)。

因此,在體驗經濟時代,以顧客使用經驗為產品核心價值的創新設計,已蔚為顯學。

 

成立於2007年的丹麥哥本哈根互動創新學院(Copenhagen Institute of Interaction Design, CIID),

是一所融合了教育、研究及顧問等功能的機構。其藉由互動創新及服務創新顧問服務,為丹麥馬士基航運(Maersk)、

荷蘭飛利浦、日本豐田汽車、美國英特爾等知名企業設計出各式感動人心產品。

 

CIID董事兼合夥人Vinay Venkatraman日前應邀來台演講分享創新手法。他強調說:

「未來顧客需求特徵為:追求最快速的服務;選擇最好的產品;在乎社會也關心環境。」基於上述觀點而發展一套創新流程包括:

 

1.消費者研究(People Research):藉由人類學、心理學、社會科學等洞悉顧客需求與渴望。

 

2.形成概念(Concepts):根據研究結果,找出問題,建立設計相關概念,激發靈感。

 

3.建立情境(Scenarios):設計各式不同情境,映證概念的可行性。

 

4.製作經驗原型(Prototypes):製作經驗原型,印證概念的價值,提供設計團隊使用者、顧客動態參與體驗。

 

5.概念藍圖與策略轉移(Blueprint & Strategy):移轉創新概念,協助顧客應用與執行。

觀察CIID創新流程是根基於對使用者經驗的深入解讀,藉此掌握人們的思考模式,從中激發靈感,

更重視對人的「服務」甚於設計「產品」,讓創意與科技相互結合,來提供人類美好的使用經驗。

 

舉豐田汽車委託其設計「通往世界的窗」(Window to the World)的個案為例。

當豐田汽車著眼於未來策略發展,希冀藉由重新定義「汽車、人、自然」的關係,

以達到人與自然更和諧相處的目的時,CIID依循上述設計流程,以「人類情感」發掘創新的動能,

並重新詮釋「乘車」體驗。「通往世界的窗」創新設計,假設為當使用者搭乘汽車移動時,車窗化身為兼具娛樂、

資訊等多項功能的智慧型螢幕,乘客則能藉由觸控方式與窗外人、事、物進行互動。由此可知,

未來企業將需擺脫績效掛帥或是強調運算能力的迷思,轉變為重視人的情感,方能形塑無可取代的價值。

 

台灣產業由勞力密集、技術密集到知識密集,產業結構歷經多次轉型與變遷,我們的企業擅長靈活與彈性,

發展核心競爭力、建構獨特商業模式。但誠如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說:「一流的品質、合理的價格、

良好的服務,是參與競爭的基本條件,但具備這三項要素,並不足以打贏勝戰,唯有創新,方能贏得最後勝利。」

今日,台灣經濟再次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刻,致力創新以求突破困境的領導人,切勿忘了「顧客」永遠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絕佳創新來源。

 

(作者張寶誠是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本專欄每周一刊登)

 

 

 

【經濟日報/張寶誠/2011110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arol02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